2016年, 江源区围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和传统产业发展受阻的挑战和困难,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释放产业活力,进一步夯实转型支撑,抓民生,保稳定,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和谐局面,推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645944万元,比上年增长 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981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31724万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643239万元,10.2%。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3:56.6:39.1。人均生产总值62111元,可比增长5.6%。
二、农林牧渔业
全区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大幅改善,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38325万元,同比增长3.3%。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0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29公顷,粮食总产量完成28170吨,比上年增产170吨。种植业产值完成66250万元,同比增长4.4%。从产品构成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82.2:11.6:6.2。粮食作物中,玉米、大豆占粮食产量比重分别为84.9%、11.6%。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5250万元。
渔业及特产业生产平稳。全年人参产量130吨。食用菌产量812.3吨,其中:香菇产量9.5吨,黑木耳45.5吨。淡水鱼产量630吨。林蛙产量350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3125万元,同比增长8.5%。
林业建设良性发展。全区林业用地53743公顷,其中,林地48620公顷,活立木蓄积498689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7%。林木绿化率67.4%。林业总产值38978万元。林木工程、林蛙养殖、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为主导的综合性林特产业体系得以巩固。2015年,全区实施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333公顷,年末累计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33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累计1000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184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800万株,年末实有育苗面积2公顷。连续3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平稳。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59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9414万元,同比增长6.9%。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91529.9万元,同比增长0.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17708.9万元,同比增长8.1。按行业划分:采矿业实现增加值294422万元,同比增长11.1%;制造业完成475544.4万元,同比增长5.2%;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35972.3万元,增长1.4%。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8.8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0.89%。
全区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58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189万元,同比下降30.49%。
建筑业发展迟缓。2015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667.7万元,同比下降56.6%,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发展形势不乐观。
四、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5年,江源区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投资环境为手段,以拉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科学分析、准确判断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1387149万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60761万元,同比增长10.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98.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912万元,同比增长36.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
从经济类型看,2015年完成国有投资118742万元,同比下降25.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6%,非国有投资完成1268407万元,同比增长15.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91.4%。
从投资构成上看,一产业完成投资236333万元,同比增长72.3%,占全部投资比重的17%;二产业完成投资955140万元,同比增长7.3%,占投资比重的68.9%;三产投资完成195676万元,同比下降1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1%。
招商引资工作平稳。2015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3357万元。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电力供应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16年,全区载客汽车69辆,客位2231个;载货汽车1409辆,吨位4605吨。全区营运客车882辆。营运客车中班线客运85辆,客运线路43条,营运里程4310公里。
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16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518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152万吨,货运周转量39240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345.5万元,同比增长2%。联通固网设备总容量25134门,联通固定电话17883户,移动电话50346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2505户;移动公司固定电话用户2035户,移动电话用户108800户,互联网7280户;电信固定电话170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400户,移动电话用户950户。
电力供应满足全区生产、生活需要。全社会用电量略有下降。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7337.4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4%。其中,工业用电14174.56万千瓦时;商业用电1598.38万千瓦时;农业用电239.09万千瓦时;非居民用电847.32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9089.09万千瓦时。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938万元,同比增长9.3%。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由于受支柱产业税源减少的影响,全区财政收入支出增长幅度不大。2015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3047万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930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级税收收入43695万元,同比下降9.4%;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30927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教育支出29315万元,同比减少-5.2%;卫生医疗支出15296万元,同比增长12.2%;社保支出62919万元。同比增长26.7%。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15年末,全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5496万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486855万元,同比下降1.1%。各项贷款余额314883万元,同比增长1.8%。
八、科技、教育和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区有学校35所,在校学生11484人。其中:中学17所,在校学生5493人,小学18所(含3个教学网点),在校学生599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师职工总数2272人,专任教师1546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5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所,全部职工16人。
2015年,江源区共有文化总站1个,文化站8个,文化大院6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1个。江源区文化馆2015年共主办、承办、组织、参与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0余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30余场次;社区文化活动60余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青少年文化活动3场;残疾人文化活动2场。
全区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微波站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96%。
卫生服务辐射范围扩大。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8个。医疗床位数1334张。全区在职卫生人员总数929人。全区执业医生558人。全区职业助理医生149人。全区执业护士741人。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在职初级职称249人。在职中级职称326人。在职高级职称123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2016年,全区年未户籍人口218169人,总户数106127户,比上年减少835户。其中:乡村人口50633人,城镇人口167536人。
2016年,全区人口总数253531人。全年出生人口1033人,人口出生率4.07‰,比上年增长0.4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71人,死亡率3.83‰,比上年下降1.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加62人,增减率0.24‰。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06.6:100。
职工工资平稳增长。2015年,全区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4483人;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894021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516元/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4元,比上年增长5.7%。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5年末,全区最低保障户数17350户,低保人员26056人,发放低保资金8967.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保障户12729户,低保人19713人,发放保资金7789.8万元;农村最低保障户数4621户,低保人员6343人,发放低保资金1178万元。
社会保险机保持平稳。2015年底,城镇基本养老覆盖总人数75258人。其中,从业人员38910人,离退休人员36348人;城乡保人数30173人,其中,60岁以上人数12975人,60岁以下人数17198人。
城乡医保重视程度提高。城镇医疗参保人员208006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213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15875人。生育保险48919人;工伤保险6929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60357人。
就业形式良好。2015新增就业8906人;下岗失业再就业4210人;零就业家庭比率完成100%。
环保工作依然保持良好。环保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81%;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三废”治理得到加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5%;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100%。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站1个。
注:⒈全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值用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⒉公报数据来源由统计局各专业和有关部门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省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