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遇见统计的第五年,那些曾经冰冷的数字早已在时光里酿成了温热的诗篇,统计工作伴随着我的成长在四重光影里逐渐清晰。
初遇——在时光的扉页上
第一次翻开那本泛着墨香的统计年鉴时,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地飞入阳光里。泛黄的纸页间,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沉睡的星辰,在“国民经济核算”“人口普查数据”的标题下闪着微光。老一辈曾说,“统计是把工作归成数,再把数酿成诗。”他们年轻时总在煤油灯下拨弄算盘,把田间地头的收成、工厂机器的轰鸣都酿成洋溢的才情。原来统计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无数双手托举着的人间烟火,是岁月长河里永不褪色的刻度。听前辈讲他们下乡普查的情景,背着帆布包走在田埂上,稻花香混着泥土味扑进鼻腔。农户阿婆把刚摘的黄瓜塞进手里,笑着说:“帮俺家算算账呗,今年卖了三千块嘞!”她粗糙的手指点着账本上的铅笔字,阳光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闪烁金芒。那一刻忽然懂得,每个数字都是时光埋下的伏笔,是无数人在不同的晨昏里,共同写下的生活注脚。
相伴——在数据的星河中摆渡
深冬的夜晚,办公楼里的灯光常亮到凌晨。键盘敲击声与打印机的嗡鸣交织成夜曲,我对着电脑屏幕核对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眼睛酸涩得几乎要看不清那些跳动的数字。突然有人轻轻放下一杯热可可,抬头看见老李正揉着眼睛笑:“当年我参加农业普查数据时,用算盘打错了三位数,整整熬了三个通宵重新算。现在有了电子台账,咱们算是赶上好时候咯!”他的保温杯里飘出枸杞的香气,映照着窗外飘落的雪,在寂静的办公室里酿成一股暖融融的气息。去年人口抽样调查遇上暴风雪,泥泞山路让鞋裹成泥球,老乡端来的烤红薯散发着热气,这些与数据相伴的感动,原来都藏着星星般的小确幸。还有数据核准后,从心底漫上来的那抹暖意。雨滴敲打窗台的声音里,我忽然读懂了统计人的使命:不是把数字关进表格,而是让每一个“1”都成为照亮生活的星芒,让每一个“0”都盛满希望的留白。当我们把零散的数据编织成图表,就像用线绳串起散落的珍珠,让无数人的努力与梦想,在时代的长卷上凝结成清晰的脉络。
共鸣——在文明的年轮里刻痕
建国初期的统计报表都是用算盘和钢笔,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起了新中国的数字基石。那些被磨出包浆的算盘数珠计算的报表,曾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萌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抽枝,最终长成今天我们手中的智能终端。原来统计从来不是孤岛,它是国家发展的温度计,是社会进步的显微镜,是文明进程中最忠实的记录者。疫情期间参与复工复产监测时,每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复工率、产能恢复率,忽然想起《汉书・食货志》里“量多少,定轻重,通贵贱”的古训。两千年前的竹简上,先辈们用竹简和刻刀丈量天下;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编织数字之网。时代在变,可统计人“数说真相,服务发展”的初心从未改变。当看到一组组数据转化为惠企政策,当看见企业复工后重新亮起的灯火,原来统计人的小确幸,藏在政策因数据而精准落地的瞬间,藏在企业复工后第一张订单里,藏在千万个“你”与“我”因数据而产生的联结中。这是跨越时空的共鸣,是文明长河里,每一代统计人都曾接过的接力棒,我们笔下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心跳,是千万个“小我”与“大我”相遇时,绽放出的最璀璨的光芒。
未来——在数字的土壤里播种
清晨办公室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统计云平台的屏幕上织出金色的方格,指尖划过平板电脑,普查员实时上传的数据正在自动生成分析图表。站在统计文化长廊里,看着墙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八字标语,原来遇见统计的小确幸,藏在每个与数字共舞的清晨,藏在新旧交替的时光褶皱里,藏在我们用热爱灌溉的数字土壤中。那些在键盘上跳跃的0和1,那些在服务器里流转的字节,终将长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森林。而我们,这群在数据星河中摆渡的人,终将在时光的深处,与更美好的遇见重逢。那是无数统计人用热爱与坚守,写给岁月长河最美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