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季度,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随着江源区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转换效率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季度,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0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6%。
(一)四大高耗能行业能耗“三降一升”。一季度,江源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四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为 5.32 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 87.4%。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耗下降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下降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降幅最大,达12%;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耗逆势增长25.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显著降幅反映节能改造成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能耗增长则需纳入重点监测范畴。
(二)五成以上行业能耗增长。一季度,江源区工业行业能耗呈现分化态势。13个行业大类中,7个行业综合能耗增长,占比 58.1%;6个行业综合能耗下降,占比 41.9%。能耗增长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246.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40.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7.5%、5.5%、27.5%、28.2%。能耗下降行业方面,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降幅最大,达2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下降6.8% 、5.3%、5.3%、12.0%、1.8%。
(三)加工转换效率有所提升。一季度,江源区6 户企业开展原煤入洗、火力发电等加工转换活动,综合能耗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93.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作为衡量能量有效利用程度的关键指标,对监测企业节能成果意义重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加工转换能源投入 41.56 万吨标准煤,产出 38.62 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总效率(即能源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达 92.9%,较上年同期提高 2.1 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升,反映出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节能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格局偏重显著,行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尽管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江源区工业经济仍呈现典型的重型化特征。一季度,江源区重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83.7%,轻工业增加值仅占16.3%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高耗能行业集中度偏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四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7.6%,却消耗了87.4%的能源总量,产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二)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清洁能源替代进程缓慢。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以原煤、洗精煤能源品种为主,清洁能源占比低。原煤、洗精煤消费占比达80.0%以上,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足14.0%。这是因为受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制约,工业用能依赖煤炭,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小;同时,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滞后、技术转化成本高,部分企业转型动力不足,替代面临多重壁垒。这种单一能源结构加剧碳排放,影响能源供应安全与可持续性,需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手段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三)节能改造动力不足,资金与管理双约束凸显。多数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忽视节能降耗战略价值,存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落后、设备老化未更新等问题。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为小型、微型企业,因资金紧张,难以承担节能技改投入,致使节能降耗资金匮乏、推进迟缓。加之企业管理不善,能源浪费现象突出。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企业自身发展,也严重影响全社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亟待通过有效举措加以改善。
三、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企业是江源区能源消耗主力,在稳增长与降能耗双重目标下,需精准动态调整高耗能产业。可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淘汰压缩传统落后过剩产能;培育环保及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体系。同时,全面推动企业开展系统性工艺改造升级,降低能耗强度,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协同提升。
(二)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体系。推动工业领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关键在于优化能源消费格局。一方面,需逐步削减煤炭在工业终端的直接消费占比,借助清洁化技术改造,降低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工业企业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低碳、高效的特性。通过能源品种迭代更新与结构优化,推动全区工业能源消费朝着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方向持续迈进,助力工业绿色发展。
(三)深化全民节能行动,营造绿色发展氛围。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节能降耗宣传教育体系。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技术培训等多样化形式,增强企业对能源资源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的认知。鼓励企业将节能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推动节能降耗举措落地。同时,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绿色发展意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筑牢能源安全防线,助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