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临江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新时代中央“三农”会议精神,立足区域优势,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务工工资水平的提高等多重因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关键词:居民收入;消费支出;问题建议
一、农村常住居民收入情况
2024年,临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50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4.5%,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38.6%,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净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16.4%,比重逐年上涨。
(一)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2024年,临江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11元,同比增长4.7%,临江市政府落实拓展和稳定就业岗位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工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有效保障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步增长。
(二)家庭经营收入农牧业为主,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2024年,临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7813元,同比增长4.1%。在家庭经营净收入中,一产净收入占经营净收入的75.2%。农资市场稳定、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推广以及特色农产品的畅销为农民增收提供充足动力,但粮食和牧产品价格偏低,经营性收入处于低位增长状态。
(三)转移净收入快速提升。2024年,临江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3329元,同比增长9.5%。随着惠农政策不断完善与落实,各项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逐步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开始惠及参保人群,将持续拉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农村常住居民支出方面
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13831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生产费用支出6350元,同比增长26.6%;生活消费支出7904元,同比下降0.8%。“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呈现“六升二降”趋势。
(一)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为3240元,比上年增长6.2%。
(二)衣着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衣着消费支出为401元,比上年下降19.0%。
(三)居住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居住消费支出为1298元,比上年增长13.3%。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为343元,比上年增长1.5%。
(五)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为763元,比上年增长6.0%。
(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394元,比上年增长61.5%。
(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407元,比上年下降26.9%。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58元,比上年增长18.4%。
三、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以务工为主,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学习新技术渠道和能力不足,自主创业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二)传统农业经营急需引导转变。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增收困难,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自然环境因素对种植行业影响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以山地为主,特色产业规模化不足,传统农业存在盲目冒进扩大生产现象,畜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缺失,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流失。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还是农村年轻人的首选,本地区大型企业较少,高新产业高薪职位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素质年轻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吸引力不足,农村种植业劳动力年龄偏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非常缓慢。
四、继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农村从业者职业能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扩宽就业渠道。政府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新企业做好岗前培训,开拓就业新思路,加大新型农民应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能力。要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乡村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转移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识和持续增收能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出台对农民工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落实,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农业经营要与时俱进,筑牢优势产业根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经营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招引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反季蔬菜种植,保障传统种植产业粮食安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寒地蓝莓、桃李,草莓等高品质水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烟草、山野菜等特色种植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为农民经营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加强政策引领和扶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各种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政策,保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继续加大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户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调结构、促转型,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抓好农林牧渔安全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做大绿色食品产业,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建设基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