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简析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曹莹   发布时间:2025-02-05   收藏

  摘要: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靖宇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恢复向好,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支出;增长

  一、城镇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据靖宇县城乡住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149.0元,同比增长6.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4.7%,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9.9%,财产净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为1.2%和14.3%。

  (一)工资性收入有所下降。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389.0元,同比下降23.8%。从就业分布上看,城镇务工人员市场供应充足,用工报酬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收入有所下降。

  (二)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人均4028.0元,同比增长193.9%。经济回暖,靖宇县政府相继举办首届中国吉林松花江滑冰马拉松挑战赛及松花江音乐节等特色赛事活动,城镇居民经营活动持续回升,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有效带动经营净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三)财产净收入略有下降。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323.1元,同比下降2.7%。下降主要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存款利率下调以及理财收益投资回报率低,房屋虚拟租金不理想的影响。

  (四)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转移性净收入8408.9元,同比增长81.1%。主要受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标准的上调以及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提高的影响;政府部门加大了救贫扶困的力度,带动了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的提升。

  据靖宇县城镇住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796.1元,同比下降1.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现“三升五降”。

  (五)食品烟酒支出有所增长。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001.8元,同比增长3.5%。食品消费是居民刚需消费,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食品的种类和质量,追求丰富多样。

  (六)衣着支出有所下降。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893.3元,同比下降33.43%,人们对衣着消费意愿较低,资金分配减少,导致衣着消费支出明显下降。

  (七)居住支出明显增长。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763.9元,同比增长19.2%。主要受住房维修和管理费用增加以及阶梯电价制度下用电量超过一定档次后,电价会显著上涨的因素影响。

  (八)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有所下降。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34.0元,同比下降12.1%。家用电器以及家用纺织品更换频率放缓,减少了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

  (九)交通通信支出有所下降。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570.2元,同比下降13.5%。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居民出行减少,随之交通类消费支出明显下降。

  (十)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870.0元,同比增长43.9%。居民对于健康保健的认识整体提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强,主要体现在购买医疗物质和药品及门诊消费支出。

  2023年,靖宇县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分别为908.6元和254.5元,同比分别下降42.4%和8.4%。教育培训娱乐机构正在恢复中,影响了居民此类消费支出;同时居民对其他用品和服务等非必要服务支出需求下降。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从被调查户的收入来看总体是提高了,但靖宇县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占比重较大,居民收入过于依赖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且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

  (二)行业部门之间的收入不平衡,部分生产性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不同岗位之间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存在不合理等的问题。就业者专业技能不足、技能单一等因素制约难以适应市场就业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拓展就业渠道保障收入增长。依托松花江水上旅游项目发挥靖宇旅游经济带动零售、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促进城镇居民增收。进一步加强扶持中小微企业,通过减免税收、增加信贷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激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于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合理投资,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动”起来。

  (二)加强就业保障力度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开展市场需求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劳动者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建设,促进就业信息流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加大就业配套资金鼓励创新开发新职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初审:王雪娇    复审:孔含宇    终审:边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