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30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松懈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白山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一、三十年白山市农业发展成就
(一)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农村收入稳步提升
随着农业的蓬勃发展,三十年间白山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44亿元,较1994年的13.8亿元增加了116.64亿元,年均增长8.1%。2023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77元,比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803元,年均增长达到9.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更加协调
三十年以来,白山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寻求变革,农业生产实现了“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9%,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比15.7%、17.9%、7.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占比2.5%,农业服务呈稳定发展态势。
(三)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产量连上台阶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199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公顷,粮食产量19.7万吨,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4万公顷,产量13.4万吨;大豆1.7万公顷,产量3.7万吨。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9万公顷,粮食产量31.9万吨,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6万公顷,产量24.3万吨;大豆2.9万公顷,产量6.5万吨。
2.种植结构愈趋合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3万公顷,粮经生产结构更加均衡。分品种看,2023年全市油料面积0.3万公顷,产量0.5万吨;蔬菜及食用菌面积0.3万公顷,产量13.85万吨;果园面积4.3公顷,园林水果产量2.4万吨。蔬菜水果品种琳琅满目,品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跨地区、反季节供应,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3.林业生产态势良好,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白山市是中国的主要木材产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4761平方公里,人均森林蓄积量167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9倍。白山市始终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从砍树到种树,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绿色根基,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林业产值20.53亿元,同比增长14.1%。以林下参、山野菜、松子、核桃为代表的林产品采集、林木培育种植代替传统的木材采伐成为白山市林业产值新的增长点。
4.畜牧生产结构优化,产量提升供应充足。2023年末,全市共有存栏生猪16.31万头,牛10.90万头,羊2.55万只;出栏生猪23.5万头,牛4.99万头,羊2.78万只。猪牛羊肉类总产量2.82万吨,有效保证全市肉产品的稳定供应,自给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末,梅花鹿养殖场户96户,梅花鹿养殖总计14235只,同比增长14.2%,其中存栏13193只,同比增长7.23%,出栏1042只,增长547.2%。以梅花鹿为代表的其他畜牧业产值1.85亿元,成为拉动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经营体系不断健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白山市围绕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以原生态、绿色、安全为导向,以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特色板块为抓手,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为引领,全面宣传长白山特色现代农业,全面振兴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势头良好,产业链条较为完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白山市在农村改革试验中,通过契约联结、资金联结、资产联结、技术联结、品牌联结等紧密利益联结形式,形成一体化格局,实现联合体的融合效应,成为白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亮点。
(二)生态效益型农业生产格局初显
积蓄白山农业发展动能,增加特色农业种植面积,重点增加以人参、灵芝、天麻、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草药材种植,以蓝莓、葡萄、桃李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全面推进白山市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同时建立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体系,依托以林蛙油、山野菜、食用菌、蓝莓等系列产品为代表的长白山特色产品,打响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高端品牌。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实现增收
白山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更加稳固。2017年末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公顷,在建未验收的高标准农田3596公顷。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6.3万公顷,占基本农田89.6%,规划2024年实现基本农田全覆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全市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通过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不断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三、未来白山农业发展方向
(一)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农业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近年来,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加强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范围从大宗农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各环节延伸,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二)深挖特色农产品资源潜力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巩固提升白山生态优势,进一步调优种养结构、调好农田结构、调强产业结构、调高品质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挥白山市长白山道地药材保护区优势,增加特色中药材和特产经济作物种植。在稳定常规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山黑猪、肉牛、梅花鹿、蜜蜂等特色畜牧产业,把白山市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
(三)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模式
白山市依托资源优势,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边界,立足乡土特色、对接市场需求,将传统农耕、特色生态资源,催生出数字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创新思维方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推销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借力扶贫攻坚项目推广,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主动融入互联网经济,变消费外流为消费内流。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向集群华、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