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峥嵘岁月,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来白山市人民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坚毅的精神、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一幅幅经济建设的壮丽画卷。回眸历史,放眼前瞻,统计数据见证了三十年来白山市工业的历史巨变。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高质量
一、三十年白山市工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三十年间,白山市工业发展经历了缓慢起步、稳步提升、快速增长、厚积薄发、平滑转型五个阶段。
1994—1997年:1985年白山市(浑江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正式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这一阶段工业统计口径是独立核算方式,全市工业企业总量不断扩充。
1998—2006年:工业统计口径为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这一阶段白山市工业稳步提升,2006年末工业增加值为66.21亿元,9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长3倍有余。
2007—2010年: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这一阶段白山市工业经过努力不断地发展壮大,2008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了216亿元,仅这4年的增加值就远远超过前阶段的总和。
2011—2020年: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体制逐步完善,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形成以“新五样”产业结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医药、矿泉水及矿产新材料产业,工业结构趋于合理,2020年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23.1:76.9转变为41.3:58.7。
2021—2023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面对新冠疫情的起伏反复和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双重考验的一年。全市上下奋力扭转经济下行状态,厚植生态优势、发挥资源潜力、积蓄发展动能,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工业企业稳步发展,制造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二、三十年白山市工业发展成果及现状
建市初期,全市工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经过30年的发展,工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一)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我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总产值仅为41.9亿元。经过30年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且连年提升,至2011年统计口径提升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在库统计企业更趋于稳定。2017年以来全市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产业规模进一步升级,2023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由2016年的1.88%提高到9.23%,提升7.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65.4%增长到74.5%;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由2016年的87.12元降低至76.18元,减少10.94元。
(二)行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白山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向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煤炭、木材、铁矿石等各种资源,对全国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重工业为代表的“老三样”(煤、林、铁)传统产业逐步缩减,轻工业为代表的“新五样”(医药、矿泉、矿产新材料等)产业总量明显扩充。“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关闭退出煤矿40处,煤炭去产能744万吨,为企业减费降税24.3亿元以上。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矿产、冶金为支柱,医药、矿泉水、林产加工为主导,新材料及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新工业产业构架体系。
(三)大中型企业引领作用增强。1994年全市工业大中型企业27户(按当时统计口径划分),经过“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50户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26.8%,2023年全市18户大中型企业累计增加值占比为46.6%。其中,中型企业累计增加值占比重由2016年的16.1%提高到34.3%,2023年,白山市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中型企业同比增长23.7%,大中型企业成为带动白山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四)制造业主导地位作用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采伐林木下降明显。2023年三大门类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22.6:61.1:16.3。2023年全市增加值占比前五位的行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74.7%。其中,医药制造业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占比由2016年的18.8%提高到2023年的42.9%。
三、未来推动白山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借助白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结合白山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鼓励企业抓好技术改造,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挖掘硅藻土、矿泉水、人参医药等优势资源潜力,推进精细生产、精深加工、精品营销。以矿泉水、长白山特产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绿色有机优势,依托“白山·绿之康源”区域公用品牌,深度开发矿泉水资源,研发特色山珍食品果汁和功能饮料等产品。以中医药、康养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依托长白山道地医药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长白山人参振兴工程”,着力构建以天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康养为主体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北药基地和世界人参之都。以硅藻土为代表的矿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抢占产业高端和产品终端,加快新材料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以硅藻土为主体的矿产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快设立省级硅藻土产业开发区,打造国家级矿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亚洲硅藻土之都。
(二)强化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支柱产业带动作用。引导和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定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成本低、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中小企业健康茁壮成长,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支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金融机构要有效发挥金融在市场主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型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大放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缩短简化审批流程,要降低中小型企业融资门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通过减少小微企业发展外部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育优小微企业成长,推动迈向“专精特新”。引导小微企业走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培育更多经济效益好、市场活力强、技术先进且具有代表性的小微企业成长起来,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以骨干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依托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大数据平台,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析,符合入库标准的,及时指导企业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科技创新机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功能和水平。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自强工程,鼓励医药、食品、硅藻土、矿泉水等企业建立和壮大研发机构,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励和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大精深加工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力度,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人才培养,推出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让重点扶持科技领先的创新项目落地白山。
三十年,白山工业取得的成就巨大,业绩辉煌;展望未来,白山工业的发展前途美好,前景广阔。我们坚信在党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在白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白山人民将会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白山绿色转型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