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靖宇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2023年靖宇县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位于白山市首位。
关键词:居民收入;制约因素;增收渠道
一、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据靖宇县城乡住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靖宇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708元,比上年增加1311元,同比增长9.1%,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快于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在白山市五个县区中增速位居首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1.9%,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0.8%,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占可支配收入的1.9%和15.4%,收入构成不断优化。
(一)工资性收入有所下降
2023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6587.3元,比上年减少623.1元,同比下降8.6%。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惠民政策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全力发展家庭特色种养殖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经营收入,调整了收入结构,使工资性收入有所下降。
(二)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
2023年,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人均6414.3元,比上年增加1755.5元,同比增长37.7%。通过对农村住户收入的调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落实到位,农民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农民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如贝母、蓝莓、人参、五味子等,使农民经营净收入不断增长。
(三)财产净收入有所下降
2023年,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294.1元,比上年减少42.9元,同比下降12.7%。随着疫情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进行农牧业经营,以及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农民收回转让承包的土地,投入成本经营特色农牧业,使利息、租金及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有所下降。
(四)转移净收入大幅增长
2023年,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人均2412.4元,比上年增加221.3元,同比增长10.1%。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完善与补充,各项农业政策补贴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得到落实,并已全面实施,这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拉动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惠农工作力度,各项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农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观,但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一)自然条件影响农民增收。粮食收入是靖宇县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体,由于地处山区,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生产水平和生产技能低下,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自然灾害时时困扰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粮食价格不稳定,经营收入提升空间受限。同时,由于资金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作物发展受到制约,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农民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增收。部分脱贫村农民思想保守,随遇而安和自给自足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各级帮扶单位积极想方设法组织劳务输出,收效甚微。精准扶贫导致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市场经营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差,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的意愿不强。
(三)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增收。从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仍处于低端化和初级化阶段,精深加工不足,绝大部分农副产品没有形成产业链;在服务业方面,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影响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高素质农民短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较少,就业劳动力技能差,科技知识和商品意识淡薄,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打工形式多以临时工、短期工为主。村里缺乏致富能手和发展示范带头人,导致了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经济效益低。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确保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要充分发挥靖宇县资源和产业优势,全力发展特色种养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富民产业,不断提高肉牛、生猪、梅花鹿、马鹿、种鸡、林特、人参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全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培育壮大靖宇县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二)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同时加大以工代赈投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力打造“心往长白山·松花江上游”文旅项目,结合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密营等红色旅游和仁义旅游景点,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主题,着力打造农家乐、采摘园、庭院经济、农家客栈等特色产业,推动旅游业及附属产业的发展步伐,全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四)增强科技致富的意识。要深入开展科技帮扶力度,在乡村建立科技示范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给予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科技致富能力。
(五)强化各项资金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因户施策、以奖代补”产业项目和产业保险帮扶政策,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完善各项资金监管机制,保障涉农资金整合效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2023年长白县城镇居民收支简析
摘要:2023年,长白县委、县政府统筹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县经济延续平稳恢复态势,民生保障有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中有增。现将2023年度长白县城镇居民收支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及特点
2023年长白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64元,较上年增长5.9%。四大项收入呈“三增一降”态势。
(一)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增收主动力作用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734元,较上年增长9.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7.5%。增长主要原因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相对稳定,全县经济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就业机会增多,从业时间增加,保障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二)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1582元,较上年下降26.9%,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7%。下降主要原因是城镇常驻居民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大幅下降。
(三)财产净收入599元,较上年增长30.2%,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2%。增长主要原因是房屋出租率提升,铺面、机械租赁增多,为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的增长提供保障。
(四)转移净收入6849元,较上年增长5.7%,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4.7%。政府财政在困难救助、失业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等投入持续加大,社会保障不断提标扩面。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不断提升,成为转移性收入稳固上涨的有力保障。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23年长白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050元,较上年增长12.7%。八大类消费支出“六增两降”。
(一)食品烟酒支出有所增长。城镇常驻居民生活节奏加快,走亲串户、在外饮食消费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4417元,较上年增长1.8%,占消费支出的27.5%。
(二)居住支出大幅增长。居民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房屋装修及修缮支出保持稳定。房屋租赁市场持续平稳回暖,推动居民居住支出的增长。居民人均居住支出3223元,较上年增长17.5%,占消费支出的20.1%
(三)交通通信支出显著下降。各类线上远程教育回归线下,使居民对电子设备及宽带流量的需求减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476元,较上年下降39.7%,占消费支出的9.2%。
(四)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明显。影院、KTV等场所全面放开,居民消费也明显增多。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76元,较上年增长13.7%,占消费支出的10.4%。
(五)医疗保健支出飞速增长。在疫情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同时国家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居民“以养代治”的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投入持续加大,带动了医疗保健支出飞速增长。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225元,较上年增长168.5%,占消费支出的20.1%。
(六)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1078元,较上年下降7.7%。占消费支出的6.7%。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均有所增长,分别较上年增长3.7%、20.4%,分别占消费支出的3.5%、2.4%。
三、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一)城镇居民“四大项”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城镇居民“四大项”收入发展不均衡,各种政策性增收有利因素十分有限,对工资性收入依赖性强,财产净收入占比较小,转移净收入在已有政策标准下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居民增收来源相对单一。
(二)城镇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促进消费仍需发力。在疫情背景的影响下,城镇居民,尤其是务工人员对未来就业、收入等的预期转弱,生活消费活动更趋谨慎,消费意愿更加克制,消费意愿逐步降低,对享受型的服务行业影响更为明显,衣着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支出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同时,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一定程度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
四、增收建议
(一)多维度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疫情已全面放开一年多,要抓住经济机遇,积极采取相应增收对策。一是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改善就业机制保障,增设就业工作岗位,进一步提升就业容量,提高就业环境质量,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普及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水平,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互联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提升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是利用新媒体宣传金融理财知识,以增强理财意识为突破,引导居民逐步从储蓄保值向投资生财转变,挖掘增收潜力,鼓励金融创新,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财产净收入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二)完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一是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安全诚信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加大消费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二是加强商品价格监测,做好“菜篮子”“米篮子”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鼓励商家打折让利,继续探索消费券乘数效应,激发居民消费活力,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三是健全城镇生活服务体系,形成与人口规模、城镇定位相适应的生活购物、休闲娱乐、旅游服务、农贸市场、教育用品市场等功能区;四是加快推动业态更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网+”消费新模式,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强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消费新业态健康蓬勃发展;四是全面提升医疗保健、教育娱乐以及居民服务业等服务消费水平,聚集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上持续发力。
注: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