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7月以来,抚松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按照党中央号召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安排部署,结合抚松县近几年实际现状对推进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建设进行了调研分析。
关键词:抚松县;“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建议
一、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基本情况
(一)抚松县基本情况
1.区位以及社会经济情况。抚松县隶属于吉林省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核心区域,是松花江的发源地。辖区面积6150平方公里,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是“东北亚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2022年户籍人口26.7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6亿元,同比下降0.3%;地方级财政收入3.69亿元,同比下降8.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13亿元,同比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8.89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6亿元,同比增长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78亿元,同比下降12.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8358元、18416元,同比增长0.7%和2.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自然资源情况。抚松县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有野生动物3010种,野生植物1243种,还有众多的鸟类、鱼类及长白山林区特有的林蛙,矿藏丰富,是著名的“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水资源充沛,是世界三大矿泉水富集区之一,境内发现矿泉水水源地56处,日流量达208万立方米。旅游资源丰富,抚松境内有5A级的长白山西景区,4A级的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和松江河森林公园,3A级的中国人参博物馆和北山森林生态公园,2A级的仙人桥温泉度假区、白龙湾风景区和仙人洞风景区,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景点,是长白山旅游的最佳选择地。
3.生态环境情况。抚松县是全省重要的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0%,四季分明,山水相间,风光旖旎。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范畴,抚松县被确定为水源涵养型重点功能区。目前,抚松县编制完成《抚松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和14个乡镇105个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建设规划》,12个乡镇、33个村晋升为省级生态村镇。环境质量符合GB3095—201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无超标样品出现,状况良好。县域内地表水出境控制断面水质都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水标准,地表水水质状况较好。全县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均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同时,抚松县加大林地清收、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力度,落实清理收回林地还林政策,完成清收林地2363公顷,完成公路、乡路、江河绿化70公里,城乡新增绿地6万平方米,造林1032公顷,并对森林植被实行全方位保护,促进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发展。
(二)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的现状
抚松县全面承接白山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协同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科学推动环长白山中、南、北三大生态经济区建设,成立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招商引资、全域旅游、生态产业等工作专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区域在经济发展、要素平衡、产业联动、安全稳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中部生态经济区产业基础,积极对接南部、北部生态经济区。以实施“一山两江”品牌战略为主线,深度挖掘松花江旅游经济带资源,与长白山旅游集团在项目布局、产业互补等方面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推进“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今年以来,抚松县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县委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各项重点工作,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但全县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两山”转化通道急需拓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不充分以及绿色生态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需进一步释放等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今后,为切实开创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新局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为目标,积极推动大长白山区域一体化发展
按照白山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协同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先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统筹推进中、南、北三大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围绕中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经济核心区。要准确把握抚松县在中部生态经济区中的核心位置,加强与中部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区联动发展,积极融入“两区七基地”生态产业体系,围绕打造中国人参城和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持续壮大人参医药健康、冰雪生态旅游、矿泉水、新材料和绿色食品等产业,着力破解区域发展关联度不高的瓶颈制约,在打造长白山生态经济核心区进程中贡献抚松力量。要围绕南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丰富鸭绿江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漫江镇与池南区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讷殷古城、锦江木屋村等知名旅游目的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以休闲康养、冰雪运动和边境风光为主题的文旅融合经济带,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文旅融合作用,持续提升民俗旅游体验,形成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沿边旅游全产业链条。要围绕北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释放松花江旅游经济带辐射效应。围绕“一区五园”生态产业体系布局,加强与池北区协同联动,有效发挥松花江旅游经济带的串联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水上旅游、山地避暑和寒地冰雪产业提档升级,优化露水河镇、沿江乡、新屯子镇、兴参镇、抽水乡景区景点协同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具有长白山、松花江特色的旅游产业新标地。
(二)坚持以“三城”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以绿色产业为基础,念好“参字经”,打好“旅游牌”,做好“水文章”,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真正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二是举全县之力发展人参产业,打造中国人参城。建设“中国人参城”和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既是省委、市委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新发展阶段打造抚松人参品牌的现实需要。三是彰显优势、勇于担当,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支持人参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中国人参博物馆、中国人参研究所、中国人参交易所和中国人参文化博览园等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的核心引领区。四是带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突出抚松镇人参文化旅游、万良镇人参全产业链、泉阳镇人参特色食品、松江河镇人参商贸中心等发展特色,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实现动态平衡。五是以抚松人参标准化示范区为依托,建设规范化人参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通优质人参繁育环节,建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加快制定出台“食用”和“药用”人参团体标准,为“抚松人参”抢占产业制高点提供质量保证。六是积极引导恒康、中草集、老滇凰等企业研发高端化、多元化、系列化产品,推动人参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要全力承办好2023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打造抚松招商引资的窗口和对外宣传的品牌,力争在全省推动人参产业差异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七是举全县之力开发松花江旅游经济带,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牢牢把握白山市委“一山(长白山)两江(松花江、鸭绿江)”品牌战略,加快编制《松花江水上旅游规划》,把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结合,既做好当下,也谋好长远。要通过松花江之峻、松花江之闲、松花江之彩、松花江之秀、松花江之奇五条水上旅游航线建设,深入挖掘沿岸相关村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资源,带动乡村振兴发展,重点推动松花江源生态旅游、三江汇灯光演绎秀、“龙鲤湾”乡村旅游综合体、丰收满族文化特色村等水上项目和特色村镇建设,并协同配套码头、旅游集散地、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擦亮“松花江上游”文旅IP。要抢抓“后冬奥”时代热度,进一步丰富“长白山之冬”系列活动内容,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冰雪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全面打造寒地经济新高地。八是积极推动鲁能胜地申报国际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域内旅游产业承载规格和品质能力,持续推动旅游产业扩面提质。九是举全县之力壮大矿泉饮品产业,打造中国矿泉名城。要充分发挥抚松矿泉水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矿泉饮品园区建设,完善铁路专用线、水源供水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促进企业集聚,有效扩大产能,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支持农夫山泉、泉阳泉等企业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形成原水和高端健康饮品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十是重点培育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抢抓全省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全力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促进项目尽早纳入国家规划。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迅速提升发展能级、补足区域发展短板,主动对接中科院、清华、哈工大等知名院校和数字经济产业服务企业,围绕“大数据、软件工程、影视制作、网络空间安全”四大板块,重点推动长白山数字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打造长白山地区大数据中心。同时,要充分释放国家级出口木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政策红利,引导木加企业向“精、深、优”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调推进城乡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壮大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依托中国人参城、松花江旅游经济带、重点边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各乡镇地域发展特色,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以万良人参小镇整体风貌提升改造工程为着力点,积极推动白派建筑风格在抚松县推广实施。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排水防涝、供水设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整治等重点工程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高度融合、发展成果充分共享。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兜底保障等政策,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扎实做好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加强产业项目经营管理,提高项目反哺分红水平,提高“联农带农”成效,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二是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清洁美化,严格落实“九有六无”创建标准,高质量推进14个“千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三是深入推动重点边境村三年建设行动,加强与中青旅、省旅投合作交流,推进旅游、研学、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村庄人口集聚提升,全面打造全省边境乡村旅游样板。四是大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到0.8亿公斤。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持续扩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强化农业装备和科技支撑,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力争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验收。要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加快推进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做大做强食用菌、椴树蜜、蓝莓等特色产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重点推动第三批“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原料生产基地认定工作,全面释放优质品牌效应。
(四)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基,坚决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快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发碳汇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构建具有抚松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方式。要积极对接生态环境部有机发展中心,探索创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城镇试点,广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重点管控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秸秆焚烧。要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提升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要全面推行田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能力。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融入“十年绿美白山”行动,重点推进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万里绿水长廊、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提高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繁殖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全面提升长白山、松花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