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白山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发展简析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曹莹   发布时间:2023-08-23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白山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应对日渐严重的老龄化挑战。本文从政策支持、产业投入、设施服务等方面表述全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现状,立足白山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成效;产业发展

  一、全市老龄人口基本情况和养老产业现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4.11万人,占比25.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78万人,占比17.6%,是全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高的。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即老龄化程度指标)超过7.0%,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0%时为深度老龄化。2022年末,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3%,深度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

  据民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00家,床位数6271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3家,床位1648张;民办养老机构77家,床位4623张。全市共有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15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5家,社区食堂8家,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56户。

  二、养老产业发展成效

  2023年4月,白山市人民政府印发《白山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从11个方面提出45项具体政策措施,为加快推动全市养老产业发展,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

  (一)养老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公办机构兜底养、民办机构多样养、医养融合健康养”的工作原则,白山市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全市养老机构由2020年的86家增加到100家,养老床位由5913张增加到6271张,民办养老机构有77家,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77.0%,民营资本成为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破解了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坚持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以白山市怡康养老、浑江区禾丰养老院、江源区倪太老年公寓等为代表的医养融合服务,特别是2019年投入运营的国家级PPP示范项目——白山怡康医养结合养老综合体,结合周边配建的养老公寓、养老住宅,形成怡康国际养生文化城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专业医疗、健康管理、机构养老、日间托老、公寓式居家养老等多样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市共有综合性社区养老设施15家,日间照料中心125家,农村养老大院142家,社区食堂8家,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休闲娱乐、保健康复、助餐送餐等服务。持续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共招募巡视探访员1800余人,采集老人信息4.8万余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2.8万余人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上一年度免费为900余户老年人家庭提供无障碍、适老性、辅具适配等改造服务,给老年人居家助行、助浴、助洁等提供极大便利。成功申报2022年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城市,获得1521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建设1400张家庭养老床位,并由专业机构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委托代办等上门服务,已对2200余名老年人开展服务7万余次。

  三、养老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一)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性不足。从社会养老的可持续性来看,由于资金紧张,政府在养老事业上投入不足,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由于经济条件差,老人的养老有效需求还停留在温饱层面,照护还完全依赖家庭,除了政府发放救济以外,其他层次需求还未转化为有效需求。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动力不足,养老产业还未完全成熟,养老服务质量较低,融资渠道少,且缺乏资金支持。

  (二)养老市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受老龄化、独生子女等现实与政策的影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养老需求,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不够均衡,6个县(市、区)仅有浑江区、江源区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含在建项目)能够覆盖60.0%以上的街道(乡镇),其他县(市、区)服务需求与设施布局不够均衡。大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养老大院停留在日常生活服务、提供活动场地等方面,缺少老年人日托全托、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个性化服务,尚未形成规范的运营模式,参与的老年人并不多,存在有建无运营或运营状况不佳的情况。

  (三)居家养老负担较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7.6%,家庭养老仍然是重要方式,其中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占10.9%,子女不在身边、与配偶同住的占57.4%,住在养老机构的仅占0.8%。全市老年人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身体健康或者基本健康的占比为77.3%,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比为18.3%,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占比为4.4%。2022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18.3%,比202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居家养老弊端已经开始凸显。

  (四)养老服务人才缺乏。专业照护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养老产业人力资源缺乏专业素质能力认证,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全市养老护理员数量与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有差距,养老护理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专业素养不足,医养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一线服务人员更是“一员难求”。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不高及社会地位低下,使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常常是“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

  四、意见与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应当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应用现代化科技等方式推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全市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增加,养老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也能带动服务业发展,其产业链深度广度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养老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兼顾公平与效率,全方位促进养老行业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短期阶段性发展目标与中长期科学规划相结合,在破解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瓶颈的同时,着力推动全市养老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针对城镇和农村不同结构的老年人基本状况、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不同方式的养老服务供给,分区域做好城乡养老服务统筹,优化城乡养老服务的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持续推动城镇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和农村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老年健康产业。要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样板工程,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到全市的经验做法。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养老机构落户白山。依托长白山、温泉等自然资源,打造本土特色养老服务品牌。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土地政策优惠等对企业进行鼓励,降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创新和运营成本,增强养老产业的内生动力,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三)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正确引导老年群体转变消费观念,科学合理释放消费潜力,关注养老内涵与质量,增加健康投资,变潜在需求为有效需求。结合近年来出现的集群养老、共享养老、数字养老以及文化养老等多元养老业态,精准把握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积极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软硬件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支持企业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推动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APP等进行适老化改造,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引导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享受餐饮、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推进白山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增加,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增加高校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建设实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按规定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服务人员,以及涉老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等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养老服务领域持续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改善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及收入,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逐步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促进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注:文中养老机构、人员、床位数取自民政统计数据。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