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之一。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特别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抚松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改革、抓项目、促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了解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抚松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关键词:抚松;乡村振兴;成效
一、乡村振兴工作现状情况及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一直以来,抚松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努力开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农业经济实力增强,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抚松县始终坚持农业产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根本原则,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本土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集种植、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产业迈向现代高质量发展轨道。
1.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抚松县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47.0亿元,可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32.0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6.0亿元,增长19.8%;牧业产值4.6亿元,下降12.3%;渔业产值4.2亿元,增长180.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3亿元,增长21.3%。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19299.0公顷,同比增长0.7%;粮食总产量87120.0吨,增长0.7%。其中,玉米产量66396.0吨,下降6.9%;大豆播种面积8004.0公顷,增长0.8%,大豆产量18630.0吨,增长37.7%。大豆产量增长较大,主要原因是适宜的气候环境促使大豆单产大幅度提升,大豆单产由2021年的1.7吨/公顷提高到了2022年的2.3吨/公顷;蔬菜播种面积764.3公顷,蔬菜产量36362.7吨,同比增长1.1%。其中,食用菌产量541.0吨,增长5.0%。食用菌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大棚蘑菇种植规模扩大,主要种植品种是榆黄蘑和平菇,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产量相应增长。
2.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抚松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建设乡村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延伸乡村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留住价值链,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以及蓝莓种植加工和蜜蜂养殖加工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总面积稳定在6670公顷,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0.0%以上;以人参种植和人参加工为主的中草药材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其中,3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6户经营主体申报省级休闲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多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2年,抚松县蜂蜜被评为吉林省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创建资金190万元。全县办理《养蜂证》的备案养蜂场户有149户,蜂饲养量1.57万群。全国各地来抚松放蜂的蜂农约350-500户,养蜂总量4.5-6万群。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增强。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稳步推进,抚松县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2022年,全县落实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信贷支持政策,与农行、建行、邮政储蓄等银行对接达成贷款额度100万元。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振兴农业领域补短板项目,为域内4户龙头企业争取补短板资金400万元。尤其是“互联网+农业”,拓宽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渠道,抖音视频、微信等APP线上销售模式大大增加了经营主体产品销售量。通过调研情况看,四成以上主体经营户线上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在50.0%-80.0%之间,网络销售额占比日益增大为经营主体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目前,全县有实际经营的家庭农场50个;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4个;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727人。从数据情况看,抚松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4.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针对乡村发展实际现状,抚松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抓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全县130个行政村共计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426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13个,30万元以上村4个,10万元以上村69个。通过调研了解到主要有以下5种典型发展模式:采取“党支部+基地”模式,实施红色乡村研学旅游项目,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增收;采取“党支部+企业”模式,与科技企业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人参蜜片生产基地,发展人参精加工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党支部+公司”模式,村党支部成立绿化园林公司,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67.5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合作社,其中木耳年产能达400万袋;采取“党支部+农户”模式,利用镇政府办公楼、村文化活动综合楼、农户住房屋顶,投资182.0万元,建成总容量为341.7KW的光伏发电,年收益7.5万元。
5.人参产业链高标准示范统领作用增强。抚松县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人参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借着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抚松县以“突出人参资源优势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多举措大力发展人参产业,抓源头,提质量,借“药食同源”之机,谋划产业崛起,积极打造“长白山人参”“抚松人参”等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促发展,全县人参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整个产业发展踏上新征程。目前,全县现有16家企业92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17家企业108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2022年,抚松县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种业),并被评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已建成抚松人参种质资3.3公顷。1户企业被评为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6户人参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举办了第36届中国抚松人参节、承办了2022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营造全社会了解人参、消费人参、投入人参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调研情况看,抚松县以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村容村貌日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舒适度大幅提升。
1.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乡村公路一端连接乡村,一端连接城市,农村、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路的建设。乡村振兴工作中,抚松县始终把乡村道路建设摆在乡村发展的重要位置。仅2022年,抚松县投资1267.7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投资845.9万元,实施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投资2990.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改建项目;投资4867.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55.77公里,实施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11条。目前,抚松县14个乡镇中,7个乡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5个乡镇有火车站,分别占乡镇总数的50.0%和35.7%;135个村全部通公路,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2.农村饮用水更加安全。农村饮用水是事关百姓健康生活的大事、实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调查情况看,抚松县结合当前农村饮用水实际情况,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工程统管机构,由相关部门承载统管职能,指定企业为全县农村供水的统管企业,全县落实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212万元,乡村饮用水安全显著改善,乡村使用净化过的饮用水住户比例大幅上升。全县有12896户农户饮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全部农户总数的54.7%;有9859户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全部农户总数的41.8%。同时,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对10处管道老化、供水量不足等安全隐患进行改造并集中开展农村供水保障排查工作,全县农民饮水工程供水人口7.98万人,全部实现饮水安全。
3.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直以来,抚松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深化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抚松县投资3480.7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结合“六域三城”创建工作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投入资金1500万元,出动各种机械车辆5130台次,累计清理各类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约1.8万吨;实施农村环境生活污水整治,将污水收集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完成两个乡镇11个村的生活污水整治任务;投入资金3444万元,建设完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共配备保洁员824人,实现了行政村保洁员全覆盖,设立了7座垃圾中转站,建设了智慧环卫平台;采取“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以及“村收运、县处理”直收直运两种模式,每日转运生活垃圾约150吨,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对2013—2021年以来实施改造的农村厕所进行摸排检查,共计摸排厕所7077户,并建立了分类台账,其中1个乡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全省(中)小型污水处理站式水冲厕所建设试点,获得建设资金600万元,2023年完成项目建设,该村将成为全县首个家家用上室内水冲厕所示范村,惠及农户116户。
(三)民生保障服务成效显著,农民获得感幸福不断提升。一直以来,抚松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突出为农服务实效,全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1.教育事业稳步均衡发展。抚松县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2022年招聘特岗教师65名,现有在岗特岗教师235人,全部按在编教师核定工资待遇,拨付特岗教师工资1429万元。推进抚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落实公用经费51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落实中央和省级学前教育发展补助资金910万元,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2.养老卫生服务业健康发展。抚松县多举措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落实养老服务补贴资金4.3万元,用于民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推进抚松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896万元,已申请到位彩票公益金309万元。目前,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成,正在履行招投标手续。持续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在将独居、留守、高龄、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重点老年人纳入定期巡访关爱范围外,又将60周岁以上老党员纳入定期巡访范围。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办理完成项目采购手续;安排村卫生室运转县级配套资金71.4万元、省专项资金19万元,保障村卫生室正常运转。全县纳入巡访范围老年人共计6245名,村、社区共设立巡访员293名,共计巡访老人9036人次。
3.精神文明建设亮点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抚松县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农民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组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行积分奖励制度,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先后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移风易俗倡文明大美抚松树新风”“善待大自然环保我先行”“生态两山抚松城,幸福文明全域游”等主题实践月活动;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等教育活动。全县14个文明实践所、158个文明实践站开展宣讲活动240余场,听众达2万余人;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荐申报“吉林好人”“白山好人”“战疫先锋”“最美教师”“优秀战疫志愿者和集体”等模范个人65人、集体16个;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推荐申报省级“最美家庭”1户、市级“最美家庭”2户、县级“最美家庭”15户;2022年开展送戏下乡53场次,受众达4000余人次。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农民文化节、人参节、长白山之夏等文旅节事有机结合,开展农村广场舞大赛、鲜花音乐节徒步走、全民健身日、戏曲演出等文艺活动;举办剪纸烫画、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发挥“一乡一品”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开展玫瑰花文化旅游节、高跷秧歌表演等乡村文化活动。在《抚松新闻》开设了“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抚松”等专栏,选派精干记者分组深入基层,宣传报道脱贫攻坚好故事、乡村振兴好典型,共播发乡村振兴工作新闻100余条;印发《关于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指导村(社区)规范制定村规民约,将红白喜事、婚丧礼俗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并建立健全奖励惩处措施,全县130个村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制定工作。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美丽家园积分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全县现有41个“美丽家园积分超市”,2022年开展兑换40次,参与兑换人1400余人,兑换金额3.6万余元。激发广大妇女、家庭积极主动参与全域旅游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示范创建等活动。
4.农户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抚松县严格落实脱贫后“四个不摘”要求,加强产业就业帮扶,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就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并逐步优化调整。抚松县落实衔接资金2646.9万元,扶持产业项目18个,产业项目资金占比56.7%;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新增贷款75户348万元,为脱贫人口发展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补助金11.3万元,惠及学生361人;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补助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45人次,发放补助资金6.8万元;落实脱贫人口医疗救助分类参保资助政策,全县脱贫人口1410人全部参保,参保率达100%;分类资助脱贫人口1104人,资助资金16.9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为脱贫人口构筑了4道医疗救助防线,补偿脱贫人口2902人次,补偿金额共计349.0万元,其中基本医疗补偿金额232.1万元,大病保险补偿金额42.2万元,医疗救助补偿金额29.0万元,大病托底补偿45.6万元;持续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落实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代缴政策,代缴452人,代缴金额共计4.5万元;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833人,共计发放养老保险89.4万元。低收入农户救助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抚松县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强化返贫致贫综合预防工作。2022年,为10830户15174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资金5273.7万元,为188户188名城镇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救助金169.2万元,为598户598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救助金464.9万元;为困难群众934人次发放临时性救助金93.5万元。为24113户32904人发放物价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119.9万元。全县脱贫人口1410人,其中农村低保1067人;纳入特困供养78人;临时救助61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助550.0万元。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脱贫农民安排疫情防控、村内保洁等工作,每人每月工资350元,主要从事村内保洁、河道管护,疫情防控等工作。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11人。
二、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推动乡村发展,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富足。通过调研了解到,抚松县乡村振兴工作成绩显著,呈现出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的可喜画面。但农业现代化发展质效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人才与资金不足、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还需发力、脱贫工作还需加力等问题仍然存在。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抚松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进之路,努力实现抚松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今后,抚松县要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统领,落实全县“两山”理念试验区先行区建设工作,继续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养好用好”黑土地,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原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生态绿色、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动力。一要始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之路,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蜂蜜)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升抚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持续扩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开展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二要积极推进绿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做强人参、椴树蜜、蓝莓、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镇一品”特色镇和“一村一品”特色村。促进“庭院经济”发展,引导群众发展“家庭式”特色种养、园艺、手工等项目,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
(二)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抚松乡村振兴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全县上下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按照制定的《抚松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指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各乡镇、相关行业扶贫部门联合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排查整改提升专项行动,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等生产生活方面问题;加强产业就业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长;持续做好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加强产业项目经营管理,提高项目收益率,提高项目反哺分红水平,提高联农带农成效,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为有劳动意愿的脱贫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集中排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低收入人口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重点人群,结合脱贫人口动态管理,开展全口径集中排查工作,将符合标准的纳入监测对象,并采取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综合预防返贫致贫现象发生,将贫困发生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着力项目建设增强乡村振兴后劲。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是主抓手。抚松县要积极整合项目,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布局,狠抓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加强衔接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管理,保证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组织乡镇提前谋划2023年乡村振兴项目,完善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及时审定年度实施项目,将到位衔接资金落实到项目,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加快办理项目可研编制、项目审批、招投标等前期手续,推动项目及早开工建设,保证项目施工进度和资金支出进度。二是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提升项目联农带农成效。加强扶贫项目资产清理统计,全面摸清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状况,督促乡镇及时办理资产确权登记、产权移交等工作。建立完善公益性项目管理管护长效机制,保障公益设施长期有效发挥功能作用。加强产业类项目经营管理,提高项目收益率,提升项目反哺带动脱贫人口能力。
(四)着力乡村环境建设展美丽乡村画卷。环境整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抚松县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协调水利、住建、交运、教育、卫健等行业部门开展乡村建设专项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春季专项行动、秋冬季专项行动、村庄清洁提升行动,推动村庄清洁由清脏向治乱、村屯向庭院、一时向长期转变,对已基本实现干净整洁的村庄,以庭院整治为重点,推动村庄清洁行动 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推进乡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使农村生活垃圾达及时清运,达到日产日清,确保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做好千村示范创建工作,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样板。严格按照“九有六无”创建标准,集中优势资源实施补短板项目,强化督导检查作用,确保示范村创建成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号召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来,培养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齐心协力共同描绘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画卷。
(五)着力“引”和“留”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元化,抚松县要进一步明确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度,为乡村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软环境、良好的人才成长硬环境,拓宽引才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真正擅长农业经营管理、懂得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术的人才走进乡村。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抚松县更要多举措留住人才。一方面要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本地各类人才做好服务,创造有利于创业干事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作环境,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另一方面对外引进人才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素质和技能特长特点,安排能充分发挥其所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在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方面适当倾斜,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人才招录、职级晋升管理等相关政策,使得引进人才能用得好、留得住,为乡村振兴增加“内生动力”,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