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白山工业:2022拨云见日 2023破浪前行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曹莹   发布时间:2023-02-21   收藏

  2022年,白山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加大力度扭受疫情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降幅持续扩大,下半年降幅逐月稳定收窄,总体向好趋势明显。

  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6.0%;增加值同比下降3.1%。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0%,降幅较上年收窄3.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1%,与上年相比下降16.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9%,与上年相比下降16.3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5%;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2%;小型企业增加值下降4.7%;微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5.3%,微型企业受疫情影响下降明显,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18.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2.5%;股份制企业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发展较好,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5.2个百分点。

  分生产行业看:21个在生产的大类行业中有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2.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4.1%;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5.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8.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7.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5.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3%。

   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特点

  (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轻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7.7%;重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2.3%,以医药、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同期增长0.8%,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前五的行业呈“二升三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比18.3%,贡献率8.9%,拉动2.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比16.1%,贡献率1.5%,拉动0.5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5.5%,下拉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比9.0%,下拉0.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占比8.0%,下拉2.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9户,较去年同期减少8户,企业规模偏小,以小型企业为主。其中,大型企业2户;中型企业16户,同比减少4户;小型企业115户,占全市总户数的72.3%,较上年同期增长1.6%。全市工业企业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产业层次低、链条延伸度短,容易受到市场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小型企业竞争力较弱,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明显

  随着近两年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叠加疫情多点爆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工业企业生产面临高成本经营压力,经营成本持续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全市亏损企业占比38.4%。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6%;营业成本同比下降3.5%;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3.83元,较去年提高2.3元;单位成本费用利润率7.5%,同比下降3.2%;利润总额下降34.2%。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为普通加工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工业产品绝大多数属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高耗能行业加工深度不够,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项目科技含量偏低,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人才少,大部分企业尚无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全市工业发展对个别大中型企业的过度依赖,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2023年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培育新增企业,助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2023年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增强协同联动,加大新增企业的培育工作,帮扶有条件的新建企业尽快达到入库标准,尽早实现新增企业月度入库入统,助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大政策支持,助力企业产能充分释放。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外,还应当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以及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深度挖掘市外、省外销售市场,助力企业减少库存压力,充分释放产能。

  (二)壮大企业规模,加速产业升级

  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方向发展。优化发展煤化工产业,支持煤矿企业技改提能,不断提升中级终端产品比重,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酒、水、饮料、人参等行业扩大销售渠道,开通网络销售平台,加大电商销售平台的投入。充分发挥绿色有机优势,依托“国际矿泉城”“人参之乡”,深度开发矿泉水资源,研发特色山珍食品果汁、功能饮料产品及人参保健品加工。

  (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技术储备,成果转化,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盲目研发导致的科研成本加大。企业应不断加大力度引进科技人才,保证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基础,并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提高企业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