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白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虽有保障 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曹莹   发布时间:2022-12-13   收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深入了解全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继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重要参考,白山市局近期通过部门座谈、走访6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对200名城乡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白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完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参保居民能够享受医保相关政策,受惠面逐步扩大,但在基本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白山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乡镇卫生院60家,村卫生室476家。

  (一)设施建设、经费构成基本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均按照《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执行,根据“优质服务基层行”机构服务能力标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达到基本标准共51家,其中达到推荐标准的2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按照预算管理,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基层医疗机构从本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财政补助收入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收支差定项补助;事业收入即专业医疗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二)人员结构、薪酬待遇情况

  白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编制数1617人,其中在编医生654人、中医师91人、护士38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82人;公共卫生人员179人,全科医生305人;外聘各类人员798人。

  按照省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三)信息化建设情况

  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管理平台,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管理,涵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推行智慧医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智医助理”项目。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2021年白山市基层诊疗量119.6万人次,共有床位数1210张,基本满足日常诊疗需求。

  (一)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创新分级诊疗和医防协同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和有序就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对口支援政策。

  (二)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全市共有家庭医生941人,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98个,签约服务惠及49.53万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3.1%,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1.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

  (三)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情况。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1.2%,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0%以上,建证率达100%;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4.9%;早孕建册率为96.6%,产后访视率为98.8%;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2.7%;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5%;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78.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2.3%;肺结核患者管理率100%,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100%;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达到100%;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100%。

  (四)中医药服务情况。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73家基层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有“中医馆”,其中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省级中医馆内涵建设项目,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021年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8.1%,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9.3%。

  (五)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报告值班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哨点”作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核酸检测筛查工作,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疫情防控能力。

  (六)远程医疗开展情况。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通了吉林省远程医疗平台,极大地解决了当地患者就医难问题,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改善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

  三、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情况

  (一)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

  为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加强全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全市“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定向培养一批大学生乡村医生”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实际,以在岗中专及以下学历村医为重点,全市共191名学员通过长春医高专和白城医高专测试并已录取。

  (二)定向招录乡村医生

  为推进全市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解决部分村卫生室缺少驻村村医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了定向招录乡村医生工作。严格按照《吉林省定向招录乡村医生暂行办法》规定,公平、公正、公开正式签约录用121人,范围覆盖了全市的贫困县及贫困村。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三)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

  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工作,自2018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共1541人,接受了在各级培训机构理论培训及网络学习。

  四、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主要问题

  (一)定编不足、人员老化严重。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量剧增及疫情防控任务的加重,人员不足、人才断档日趋凸显。专业力量缺乏表现在人员总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多个方面。乡镇卫生院只能通过临时聘用人员进行补充,以确保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二)基层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发展空间受限是主要原因,直接影响专业机构人员积极性,导致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医院发展无后劲,各专业医生、全科医生、护士极度缺乏。

  (三)农村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不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运行活力不足。农村医疗卫生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诊疗服务量占比持续下降,与分级诊疗的政策目标差距较大,造成了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不断萎缩,发展不平衡。

  (四)村医待遇保障水平低。村医仅有基本公卫补助、基本医疗收入等几项收入,在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背景下,村医收入逐渐下降,岗位吸引力下滑。村医社保机制不健全,退休后保障水平较低。

  (五)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不足。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房屋陈旧、设备老化、办公经费缺乏,现存辅助检查设备老化、落后,进行维护和维修费用不断增加,导致医疗机构办公经费严重缺乏,医疗收入萎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下降。

  五、政策建议

  (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其要承担的责任还不匹配,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助推服务能力的提升,建议将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并增加编制或岗位,确保农村医疗机构建设良性发展。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完善医疗设备,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医生是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经济能力较差,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缺失严重地区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适当降低门槛,在人才进编、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待遇,稳定基层医疗机构队伍,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三)提高薪酬待遇。加大薪酬制度建设,结合岗位、技术、贡献等多方面因素,优化收入分配机制,鼓励毕业生和有专业特长的医疗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在待遇、职称、保障、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大幅度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待遇,提高岗位吸引力,引导高素质医疗技术人员走向基层。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