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白山:投资恢复态势明显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城源   发布时间:2022-09-13   收藏

  上半年,白山市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对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举措,坚定全年投资目标任务不动摇,加快推进各类投资项目建设。随着项目开复工的各项举措顺利实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态势明显,高质量发展大稳步推进,但当前个别重点领域投资的增速低迷,应给与重点关注。

  一、上半年投资完成基本情况

  1-6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2%,降幅较1-5月份收窄12.7个百分点。

  从产业投资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均呈下降态势,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9.2%,占全部投资比重3.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0%,占全部投资比重47.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6.4%,占全部投资比重48.8%。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同比下降12.8%,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0.1%,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3.2%,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8.9%;非国有经济投资下降21.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9.9%。

  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20.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1.7%;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11.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21.7%;其他费用投资下降25.9%,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6%。

  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1%,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6.4%,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2.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2.3%,占全部投资比重为27.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4.1%,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9%。

  二、上半年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一)项目投资增速止跌回升。受新冠疫情冲击,自2022年3月份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由正转负,而后降幅逐月扩大,同比下降分别为26.0%、27.2%、29.5%,进入6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速止跌回升,1-6月份全市项目投资下降16.8%。6月份当月正在施工项目250个,分别比3月、4月、5月当月正在施工项目多135个、106个、25个。

  (二)重大项目投资步伐加快。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112个,比1-5月份多16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比重为27.9%,比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投资完成情况首次转正,同比增长3.1%,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2.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0.9%,比去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78个,投资完成额增长10.5%,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三)项目开复工措施有效。为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以更有力举措推动项目开复工,采取“组专班、夯目标、排工期、强督察”的项目复工机制,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有效投资扩大。6月份当月,在建项目投资完成额环比增长103.6%,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3.7%,比去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7.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6.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

  (四)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富民之源,依托“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品牌和长白山道地药材特色资源优势,壮大中医药产业规模,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1-6月份,全市医药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1.8%,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5.3%,比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全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5%,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30.6%,比去年同期提高2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投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五)项目入统质量明显提升。1-6月份新入统投资项目159个,项目平均规模5654万/个,同比增长83.8%,计划总投资五亿元以上项目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其中,6月份当月新入统投资项目60个,占1-6月份新入统项目比重为37.7%,分别比5月、4月、3月、2月当月新入统项目多20个、59个、18个、44个;6月分当月入统项目完成投资额占本年入统项目投资额比重为37.3%,较去年同期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三、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接续不足。受外部环境影响,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收紧,购房人次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较慢、融资困难,项目建设进度放缓。1-6月份,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情况同比下降44.1%,增速低于全市投资24.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51.2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9%,较去年同期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当月房地产投资完成情况环比下降14.4%。1-6月份,正在施工项目2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个,房地产开发低迷是目前制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工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工业投资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实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自3月份以来,工业投资完成额分别下降28.6%、33.1%、31.6%、10.0%。1-6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0.0%,增速低于全市投资9.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4.2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负拉动22.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下降4.5%、3.1%和60.0%,工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需要重点关注。

  (三)基础设施投资负增长。1-6月份,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7.5%,占比较大,负拉动全市投资16.3个百分点,增速同比下降12.3%,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31个百分点。在基础设施16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投资出现下降,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50.6%,对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有较大影响。

  (四)民间投资意愿降低。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影响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上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仍在持续,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投资意愿降低。1-6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完成额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4.0%,较去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完成额同比下降23.2%,增速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

  (五)高技术产业投资动能不足。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4.9%,较去年同期比重下降6.1个百分点,投资完成额增速同比下降42.4%,正在施工项目49个,较去年同期减少99个,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38.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54.5%。1-6月份,工业技改投资完成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0%,较去年同期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投资完成额增速同比下降25.9%,降幅较工业投资增速扩大15.9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技改投资下降39.6%,制造业工业技改下降16.5%。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全市投资领域应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不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积极发挥各级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投资有效合理增长。

  (一)加大重点项目监测力度。按照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和全省一揽子政策措施,实行项目跟踪制,成立重大项目专班,加强跟踪监测,紧盯重点项目落地开工和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进行分解,聚力攻坚项目制约要素,明确责任、目标、时限,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实,从而全力保证项目建设进度,提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投资实物量,增强大项目对全省投资稳增长的支撑作用。

  (二)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扩投资、稳增长,抓好项目储备是前提,全市各相关部门要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一山两江”品牌特色,结合长白山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结合域内产业发展现状,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占位优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围绕特色文旅业态、药材稀有资源、绿色食品产业、矿产新材料策划包装项目,实现“谋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持续发展,从而构建四季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生态康养胜地、开拓天然食药高端市场,建立镁、硅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

  (三)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持续推进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准入,在市政、交通、水利、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筛选一批优质项目,以国有资本撬动,吸引民间资本。各级各有关部门分级分类公开推介一批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明确优惠政策,建立与民间资本对接桥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活力和发展信心。

  (四)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可按照适度超前规划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则,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加大城市更新和新城新区建设投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化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新城新区城市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围绕“新老并重”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方向,超前谋划实施一批网络型、数字型、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提前谋划项目实施要素,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和资金需求,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既补齐短板、改善民生,又扩大有效投资。

  (五)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是继续把握当前宏观政策的积极因素,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因城因地实施供给侧、需求侧双向调控,尽快恢复因疫情给市场销售造成的影响,恢复正常商业信用和销售秩序。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及延长贷款年限,刺激居民购房消费。房地产企业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大力提升建筑外观、居住景观设计和住房设计水平,推动绿色住宅建设,推广成品住房和装配化装修,进一步挖掘房地产投资潜力。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