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十八大”以来临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城源   发布时间:2022-08-09   收藏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道(两江道、慈江道)三都(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46公里,幅员3008.5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故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县”“中国长寿之乡”等美誉。十八大以来,围绕民生建设、经济发展,临江市委、市政府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教育改革、文化推广、医疗转型、社保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八大以来,临江市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人均CDP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6.7%。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七十亿元大关,2021年跨越八十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人均CDP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人均CDP30558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2021年人均CDP达到56410元,是2021年的1.9倍,年均增长8.3%,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大幅提高。

  (二)财政收入逐渐优化,金融产业蓬勃发展。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十八大以来,因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全市财政收入小幅下降,但结构逐渐优化。从收入总量看,2012年全口径财政收入6.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3亿元;人均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11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251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2亿元。2021年财政收入4.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0亿元;人均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325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91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1亿元,支出更加贴近民生经济,结构比例更加合理。

  金融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市围绕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新路子,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构建“五大产业”产业体系,加快汇聚新动能,创新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着力破解融资瓶颈,促进了金融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使金融资源更好的服务县域经济,有力地支持了临江经济的发展。

  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其中,中央银行有1家、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有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有农商行和蛟银村镇银行2家,共有40个营业网点,保险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人寿保险公司7家,财产保险公司6家,保险业从业人员63人。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112.46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1.26亿元,是2012年的2.0倍,年均增长16.5%。

  (三)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强,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16.7万人,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4.7%上升到2021年的66.6%,上升了1.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不断扩张,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工业发展趋稳,提质增效稳步推进,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在经济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2012至2021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由2012年的10.2:17.5:72.3调整为2021年的10.9:29.8:59.3,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3.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需求明显扩大,第二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工业、建筑业行业发展良好新亮点,协调发展新格局。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次突破十亿元大关,2020年突破二十亿元,到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5%,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29.8%,产业结构发展更加合理。

  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一)就业总量逐年增加,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府积极改革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努力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情况总体保持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持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各类就业培训工程。202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25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万人。

  (二)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十八大以来,临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消费档次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95.41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1.2%。2021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511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348元,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长8.3%。十年来,衣、食、住、行、用五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飞跃。从衣着方面看,如今色彩斑斓,样式“不拘一格”,高档化、时装化、品牌化、个性化、多元化成为服装消费的一种潮流。从饮食方面看,连锁购物中心、连锁超市比比皆是,市场品种渐渐丰富,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趋向成为时尚。从住的方面看,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住房时的第一要务。从出行方面看,火车、客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成为人们的选择,特别是私家车也逐渐进入普通消费人群。从用的方面看,居民日常耐用消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彩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影像产品、空调等更加智能化。

  三、需求进一步扩大,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八大以来,全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202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十八大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全市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渐规模化。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兴起,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了支付系统革命的同时,也大大活跃了消费市场。

  边境贸易日益活跃。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外经外贸加速发展,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进口商品主要以资源类矿产品类、初级金属制品类为主,包括:浓硫酸、电解铜、钼精矿、木材及木制品、土特产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水泥建材、烟煤、汽柴油、粮食、矿业机械设备及农用机械等。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2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049万美元;进口额为1877万美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八大以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交通设施发展迅速。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摆脱了道路束缚,各类交通设施完备,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出行,打破了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建成了“两纵两横四出口”的交通网络,道路避开山高路险、悬崖林立、沟壑纵横的危险,极大提高了出行的安全性。油路工程也缩短了游客到长白山旅游的路程,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完成大批农村公路的建设,实现客车“村村通”;实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工程,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公路客运量26.5万人次,公路货运量81.8万吨。

  (二)通信业务飞速发展。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全市移动电话业务发展迅速,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5G时代的转变,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也已经延伸至全市乡镇农村,综合通信网络大体已经建成,覆盖面广且通信质量优越。2021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13万部,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12万户。

  五、公共服务和谐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全市有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5009人,其中:高中2所,在校学生2574人,专任教师276人;初中14所,在校学生2435人,专任教师597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5000人,专任教师413人。中等职业教育1所,在校学生199人,专任教师43人。幼儿园34所(含民办21所),在校幼儿2461人,专任教师208人。

  (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充,全市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共186个,其中:综合性医院5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结核病防治所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村卫生室64所,个体诊所82所,卫生所11所,医务室1所。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12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70人,护士560人。开放编制床位数1006张。

  (三)文化活动质量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全市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8万户。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復盖网络。

  六、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截至2021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0367人,离退休3332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52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602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2685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15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6532人。城镇低保户数为2615户,低保人数3648人,发放低保资金2077万元。农村低保户数为4271户,低保人数6054人,发放低保资金2474万元。

  十年成就来之不易,十年硕果弥足珍贵。回顾十八大以来,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新征程,临江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任务依然繁重,前进道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全市人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临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子,为推动临江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