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一季度浑江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城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收藏

  一季度,浑江区积极协调组织企业生产,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发展,1-2月各项经济指标较为平稳。3月份受疫情影响,浑江区静默状态封城,各行业停产停工,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下降。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9%;第二产业下降4.6%;第三产业下降2.6%。

  (二)农业生产情况。一季度,浑江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同比下降19.1%,可比价增长3.9%。分行业看,农业、林业、渔业和辅助性活动现价产值分别增长3.6%、57.0%、15.6%和8.1%;牧业现价产值负增长29.4%。

  (三)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一季度,浑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0.9%,其中,采矿业下降5.7%;制造业下降9.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其中:采矿业下降17.6%;制造业增长0.1%;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3.4%。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一季度,浑江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1.3%,其中,浑江区属投资下降73.7%,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降。浑江区5000万元以上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8.5%,亿元以上的项目共12个,仅有1个项目正常运营。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的投资额达1亿以上,主要影响方式是暂缓开工、停建,3月份直接受影响投资额近7000万。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情况。一季度,浑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4.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2.3%,虽然乡村零售额增长速度较高,但由于所占比重小,拉动作用不明显。浑江区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0%。分行业看,粮油类增长88.5%;蔬菜类增长59.6%;干鲜果品类增长502.0%;烟酒类增长60.8%;服装鞋帽类增长29.3%;日用品类增长140.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4.4%;通讯器材类增长51.0%,这些重点行业的增长拉动全区限额以上零售额的增长。

  (六)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情况。一季度,浑江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7%。其中,参与GDP核算行业营业收入下降59.6%;参与GDP核算行业的商务服务业增长51.6%;仓储业下降100.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88.0%;专业技术服务业下降48.6%;居民服务业下降7.7%。

  (七)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一季度,浑江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1亿元,同比下降18.1%;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0.63亿元,同比下降9.5%;一般预算支出3.34亿元,同比下降36.5%。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承受力不强。一季度,浑江区主要经济指标受疫情和外部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企业订单减少,大多没有满负荷生产,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成本增加,销售受限。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续力不足,重大项目支撑力度较弱。三是批零住餐等行业受疫情影响下降幅度较大,民众消费信心不足;其它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总体下降行业较多,阻碍了当前经济增长。

  (二)疫情因素的影响突出。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复工较晚,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运输成本受限、生产能力不足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对全区总体经济冲击较大。各行业增速明显下降,地区生产总值随之下降。

  (三)投资项目布局亟待优化升级。目前,浑江区项目谋划仍集中在原材料输出和产品初加工阶段,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较少。新开工项目少,一季度新入库项目5个。重大项目支撑作用不明显,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占比重小,开工率较低。

  (四)经济规模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浑江区虽然持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受限于经济规模,大企业过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升级慢,经营方式不灵活。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创新少、竞争力不强。没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优质品牌的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过差。

  (五)行业企业单一,发展极不稳定。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贸易等行业经济总量小,单户企业的盈亏就能影响一个行业的增速和GDP增幅。

  三、几点建议

  (一)全力以赴提增速、扩总量。提增速、扩总量,项目建设是最好抓手。要精心谋划项目,结合浑江区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领域,多渠道、强力做好资金、项目争取工作。加大重点建设项目审批、协调、服务的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确保各大项目的投资资金按计划如期到位,促进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二)坚持不懈转方式、调结构。继续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根据企业实际困难,因企制宜、因势利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导向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城区服务业发展,壮大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房地产业、物业管理等民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四)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一是积极帮助解决企业面临实际困难,积极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二是努力争取各项企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入库入统和报送真实数据的积极性。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