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白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城源   发布时间:2022-01-13   收藏

   为稳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白山市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脱贫产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在持续巩固和扩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稳步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推动白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前行,在乡村振兴中开出新局。

  一、脱贫攻坚硕果累累,乡村振兴开出新局

  经过全市各界五年多的共同努力,白山实现贫困人口10235户17977人脱贫、112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省级贫困县长白县)“摘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1%降至0。

  (一)稳住帮扶政策

  白山市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策部署,先后印发《关于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通知》《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督促指导各县区坚持分类管理、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的工作原则,结合实际对返贫致贫风险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压实责任,聚焦“三保障”和安全饮水,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持续落实“雨露计划”,全年预计发放补助资金557人次83.55万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发放309户1248万元,同时,在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基础。

  (二)巩固民生工程

  白山市聚焦“三保障”,全面落实扶贫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近22亿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027个,切实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1.实施教育扶贫。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继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市674名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截至2020年末全市累计投资1.04亿元,改造薄弱校舍79826平方米。全市670名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11名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已采取送教上门),全部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教育扶贫政策,减免学杂费、书费10.29万人次,补助寄宿生3132人次。累计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219万元,惠及1460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3571人次、职业农民培训1629人次。

  2.保障基本医疗。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落实医保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监测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患病情况,防止因病返贫。全市所有村(屯)卫生室均实现标准化建设,药品达到80种以上。全面落实看病“120”、服务“111”健康扶贫政策、筑牢“五道防线”。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贫困患者在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13018人次,结算金额0.41亿元,结算率达到100%。大病救治病种由9种增加到25种。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100%。新农合参合率100%,累计报销8.2万人次,报销金额1.88亿元。

  3.保障住房、饮水安全。截至2020年末累计改造建档立卡危房3134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56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四是保障饮水安全。累计投资3.27亿元,实施安全饮水项目376个,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解决。2021年改造农村危房64户。持续夯实农村饮水安全。完成投资320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和升级改造,覆盖农村人口5.2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0.1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巩固。

  4.改善交通条件。累计投资14.6亿元,完成村村通和重点村屯硬化路411.14公里、农村旧路改造719.84公里,改造农村危桥61座,112个贫困村通村道路全部硬化。全市累计投资2166.2万元,改造贫困村变电台区135个、10KV线路34.76公里、低压线路42.53公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全部有保障。

  5.持续加强综合性保障。贫困人口纳入低保11894人、五保501人,占建档立卡人口总数的67%,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作用,加大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增加群众收入

  白山市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群众收入。紧盯“两不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实现长效稳定脱贫提供了根本支撑。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光伏、旅游、电商等扶贫产业,增强产业带贫能力。截至2020年末累计完成投资近13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571个,带动贫困户2.8万户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50至850元。二是实施就业扶贫。通过“春风行动”、创建扶贫车间、兜底安置等多种形式推动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4万人次,年人均增收0.3至0.6万元。三是推动消费扶贫。采取购买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消费扶贫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四是实施金融扶贫。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693户次,发放金额9536.76万元,破除贫困群众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升级区域协作

  深化协作帮扶,广泛凝聚攻坚合力,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和民生项目。重点深化省内扶贫协作,积极开展白山市、吉林市协作对接,吉林市共向全市提供帮扶资金7785万元,互派24名挂职干部、28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人才交流,着重抓好产业项目合作。加强与浙江湖州对口合作,开展了“湖州社会各界助力靖宇脱贫攻坚”等系列活动,先后30多批次、40余个部门到白山市对接,投入扶贫援助资金730万元,助力靖宇县脱贫摘帽。白山市还结合全省“万企帮万村”积极推进全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乡村建议,补齐区域性发展短板。截至2020年末,共调动民营企业202户,捐助资金0.37亿元。驻白军警单位,投入102万元,帮助驻地贫困村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巡诊送药、爱心助学。

  二、白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极少部分脱贫户仍有返贫的风险。目前个别县区对脱贫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的办法不多,帮扶措施助推脱贫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无劳动能力、没有稳定产业支撑、没有稳定就业渠道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很容易因病因灾返贫或致贫。

  (二)极少数脱贫户内生动力不足。极少部分脱贫户思想消极,脱贫增收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脱贫的技能和内在动力欠缺,“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三)扶贫产业发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些扶贫产业虽然能带动群众增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产品附加值不够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持续带贫益贫能力仍需提升等问题。

  三、五年过渡期发展建议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在持续保持过渡期内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政策举措有效衔接的同时,要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进一步激发培育内生动力。一是做好帮扶需求与帮扶政策的匹配。在后续帮扶中要更加明确帮扶对象的需求,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注重思想引领。继续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脱贫人口的精神状态,引导内生动力不足的脱贫人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强自力、自我发展。三是发挥激励作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当优化帮扶政策,创新帮扶政策的方式,树立先进典型和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大脱贫群的参与度,稳定提升脱贫群众幸福感。

  (二)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重视市场带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二是发挥基层的社会治理作用。形成完善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的监管力度。三是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政府需要在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资本和人才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进一步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一是深化产业带动促进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进一步做好扶贫产业资产的清产核资,完善扶贫产业资产的产权界定,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持续优化农村供给侧,把产业稳定带贫益贫向产业稳定带农效益转变,促进农村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千方百计促进稳岗就业。巩固拓展就业扶贫成果,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创新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健全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确保脱贫群众实现村内就业。支持脱贫户外出务工,强化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力争实现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