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较上年同期增长8.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5%,两年平均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9.6:25.9:64.5。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增长态势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较上年同期提高9.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2%;林业产值增长4.3%;畜牧业产值增长41.8%;渔业产值增长20.6%。
(二)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增长态势位居前列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高于白山全市15.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3%。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0.0%,反向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势逐步向好,民间投资大幅增加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高于白山全市6.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46.3%。在库投资项目共计142个,新入库项目112个,占投资项目总数量的78.9%,已完工项目93个。其中,5000万以上在库项目20个(新入库项目8个),已完工项目2个,500-5000万在库项目122个(新入库项目104个),已完工项目91个。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8.0%,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1.1%。
(四)消费市场稳步复苏,民生需求持续提升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较上年同期提高3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下降8.0%。
按消费类型看,前三季度全市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1%,商品零售同比增长9.4%。
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增长65.8%、86.5%、73.4%,共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提高24.0个百分点。
(五)金融行业“一升一降”,财政收支增长平稳
前三季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3亿元,同比增长6.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9.1亿元,同比下降3.4%。
前三季度,全市全口径财政收3.77亿元,同比增长11.0%。一般地方级财政收入2.15亿元,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1.58亿元,增长4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0亿元,下降25.0%。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生产稳中趋缓,生产恢复仍不均衡
工业部分行业尚未完全恢复,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三大门类看,规模以上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4个百分点,采矿业仍处于负向低迷发展状态;从行业类别看,全市十大行业中,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的四个行业增速尚未转正,其中三个行业下降增速超过20%,其增加值占比达14.5%。另外,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环比增速均呈现下跌态势。
(二)大项目投资缺口犹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投资领域短板依然明显。一是投资结构不优。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500-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拉动,占全市投资比重达51.0%,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5.6%。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持续负增长。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7.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26.7%,支撑能力较弱。三是新入库项目规模减小。全市新入库投资项目14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5个,但总规模比去年同期减少12.9亿元。
(三)消费内需较为疲弱,贸易发展有待提振
贸易市场活力依然不强。按销售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8%,低于白山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7%,低于白山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按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实现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4%,低于白山全市1.3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1%,低于白山全市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同比增长9.4%,低于白山全市0.5个百分点;
按商品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16个商品类别中,服饰、医药等9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仍呈现负向增长态势,部分商超销售情况走低。部分贸易市场产品产销失衡,供给相对偏紧,产品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同比增速下滑。因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受限,住宿业增额增长较缓。
三、相关建议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受疫情和上年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临江市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基本符合全年“前高后低”的预期,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要看到,经济增长和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恢复的基础仍需加固。下阶段,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工作总体要求,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稳定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建设。
(一)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全面提高三产发展质量
成立服务业办公室,重点围绕省局25条建议,积极围绕服务业发展,全面做好统计服务工作,重点是结合统计入库,做好“项目+统计”“旅游业+统计”“物业+统计”,拉动三产增速,推动临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各主管部门要对年底入库工作高度重视,应统尽统,并注意来年增量。
(二)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巩固拓展稳中向好局面
稳定工业生产,开拓增长新引擎。一是抓重点。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巩固拓展稳中向好的局面。二是抓关键。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腾笼换鸟”,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紧盯“好苗子”工业项目,对工业完成项目,进行全程统计服务,对达入库标准的工业投资项目,及时入统,确保“应统尽统”。三是抓前沿。大力推进新型绿色化产业,引进数字经济企业,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三)推动投资项目精准落地,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长
狠抓项目准入,提升投资增长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目前情况看,全市的项目储备相对较少,发展后劲需持续发力,要通过规划引导,吸引项目落户。同时,加强对各乡镇上报项目质量及时效性审查力度,加大对各乡镇投资工作绩效考核力度。二是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和科技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利用先进技术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审批服务效能,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发挥民间投资在优化供能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持续推进各项政策落实,有效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推进政策实施,不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一是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全面梳理疫情以来,国家和全省促消费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使政策红利充分惠企、惠民。同时继续推进税费、租金减免或延缓缴纳等各项政策有效落实,剥离产销,成立销售公司,将同公司的子营售产品纳入统计,助力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生机、增强后劲。二是大力开展系列促销。借鉴其他消费市场的成功做法,大力开展促销费系列活动,联合重点商贸企业,采取联动模式,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展会、专场促销、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从而拉动消费。三是大力培育和引进线上平台。一方面,不断激发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大力推广新媒体销售方式,利用宣传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扩大线上消费。另一方面,要积极抢抓消费市场,布局电商市场。四是市商务局等行业部门要持续跟进各商业企业发展情况,专人负责,实时跟进,对其销售经营情况进行月报、季报、年报等,及时汇总分析,提前研判预判,抢抓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