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严重萎缩,商品和服务消费大幅下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及市委市政府多项复产复工及企业减负、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提振了商业信心,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消费品市场逐渐复苏。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情况
(一)从限额以上社零总额情况看:1—9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3亿元,同比下降29.5 %;其中9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同比下降22.3%。限上社零总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降幅扩大4.4和3.2个百分点,比1-8月份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限上社零总额增速居全省第8位,高于白城(-41.2%)11.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5%)14个百分点。
(二)从批零住餐四大行业销售额情况看:1—9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批零住餐业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0.2%、下降31.9%、下降51.5%和下降36.7%,四个行业均好于上月,其中批发业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零售业降幅收窄1个百分点、住宿业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餐饮业降幅收窄7.1个百分点。
(三)从各县(市、区)社零总额情况看:1—9月份,全市六个县(市、区)中有 2个地区降幅比二季度收窄,分别是长白下降16.1%(比二季度收窄19.1 个百分点)、靖宇下降16.2 %(比二季度收窄12 个百分点);有4个地区降幅比二季度扩大,分别是浑江下降 31.2 %(比二季度扩大3.2个百分点)、抚松下降21.3 %(比二季度扩大7.4个百分点)、江源下降20 %(比二季度扩大5.4个百分点)、临江下降16.1%(比二季度扩大1.7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亮点
总体来看,虽然疫情对全市消费品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但是消费品市场也涌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机遇。
(一)从消费市场总体运行情况来看:降幅收窄
与历史数据比较来看:1—9月份,全市限上社零总额同比下降29.5%,比1-8月份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1—9月份,全市限上批零企业销售额增速为正增长的有19户,占全部批零企业的33.3%,其中增速超过30%的有6户,占全部批零企业的10.5%,比二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总体运行略有好转。
(二)从挖掘消费潜力来看:消费券助力市场恢复
为降低疫情影响,白山市政府通过发放综合百货类、餐饮类、成品油类等消费券活动,着力推动白山消费市场复苏。根据中国银联“云闪付”平台数据显示,白山市9月份消费券促销活动在江源区、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四个县区开展,活动总金额为462.4万元。截至10月8日,交易订单总金额为1186.4万元,消费券带动金额924.2万元,百姓正逐渐认可用消费券来消费。
(三)从商品类值来看:重点商品销售趋势向好
1-9月,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累计增长11.7%,其中智能手机累计增长11.8%;中西药品类累计增长5.1%,其中西药增长5.2%,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增长24.2%。后疫情时期,百姓对私家车的需求开始显现,市相关部门适时联合商家,多次举办专场展销会,汽车销售持续回暖。1-9月,白山市汽车类商品销售下降6.5%,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和1-8月份降幅收窄23.5、9.1和0.1个百分点。
三、制约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一)限额以上单位承压前行。 与限额以下抽样调查单位对比,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降幅与限下单位差距过大,部分龙头企业发展迟滞,在新兴消费业态不断迅猛发展的冲击下,转型升级缺乏创新措施和有力保障。
(二)餐饮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受客流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市住宿、餐饮业仍然面临较大的降幅。1—9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9.2%,与二季度相比降幅虽然收窄6.5 个百分点,但是增速仍然低于商品零售20.4个百分点,企业普遍反映经营非常困难,值得重点关注。
(三)限额以上企业占比过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优秀经验和先进做法没有得到推广,限下企业培育力度不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今年新入统的企业普遍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有效拉动力。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合计71家,个体经营户31家,1-9月份实现社零额仅占全部的2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
四、意见建议
(一)重新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优化收入群体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同时抓住减税降费之机,提高购买服务质量,完善售后保障体系,净化消费环境,确保市场商品符合消费者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确保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安心,提高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
(二)加快推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近年来,与新兴业态相比,传统业态发展相对乏力,传统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继续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深入企业,引领企业转变经营思想、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经营模式、拓宽经营范围,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全力推动企业发展。尽快建立“四下转四上”鼓励机制,加大限下企业培育力度,借助市场监管、税务、商务等部门的力量,市、县(区)联动,抓住“四经普”有利契机,深入企业调研,对贸易发展型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清查,做到应统尽统,增加限上企业个数,扭转限上企业不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