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靖宇县贫困人口及农民收入现状
(一)从全县贫困人口情况看:2016年靖宇县有农村人口7.0万人,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7329户13660人,2016年脱贫户1577户3182人,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至15.2%。贫困家庭参加新农合7329户13660人,参合率100%;领取低保人数6312人,占贫困人口的64.2%,占农村低保人数的72%;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159人,参保率74.4%.
(二)从农民收入增速看: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1元,同比增长16.2%,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四项收入全面增长,其中经营净收入3991元,增长13.2%,占可支配收入的48.5%;工资性收入3513元,增长23.1%,占比为42.7%;财产净收入101元,增长19.7%;转移净收入626元,增长0.6%。
(三)从农民收入总量看:虽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同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16年靖宇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1元,比吉林省平均水平低3892元,比白山市平均水平低1544元,在白山市各县(市、区)中位居末位。
(四)从城乡两项收入看:靖宇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7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1元,收入差距11743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不仅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制约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二、推动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的措施
为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靖宇县立足县情,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借助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紧密结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深入实施“1461”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上半年,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项目实施更加精准。整合涉农资金4525万元用于产业扶贫。投资3219万元,围绕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主导产业,带动贫困对象6128户11525人增收,覆盖贫困对象达84%;总投资1.32亿元的16.3兆瓦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已完成并网发电,年内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660户4980人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二)行业部门帮扶更加精细。教育扶贫方面,对962名建档立卡贫困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启动,受益学生2787人;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一减免”政策,贫困人口医疗费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就业扶贫方面,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557人;政策兜底方面,深入推进低保“两线合一”,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6312人提前执行2018年人均3600元农村低保标准。
(三)扶贫资金投入更精效。2017年安排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3.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1亿元。县财政注入农行、农商行风险补偿金800万元,各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09.5万元;持续加大对乡镇脱贫攻坚的经费保障,每个行政村按照每年5000元的标准增加财政预算。
三、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制约农民增收。粮食收入是靖宇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体,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生产水平和生产技能低下,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自然灾害时时困扰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由于资金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退粮进特”进程缓慢,经济作物发展受到制约,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观念陈旧制约农民增收。部分贫困村农民思想保守,随遇而安和自给自足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各级帮扶单位积极想方设法组织劳务输出,收效甚微。“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市场经营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差。
(三)产业结构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从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近年来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仍处于低端化和初级化阶段,精深加工不足,绝大部分农副产品以“原”字号形式出售,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在服务业方面,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是农民致贫的一大因素。
(四)劳动者素质偏低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师资短缺,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贫困孩子辍学和中止升学现象时常发生,影响着农村基础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导致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就业劳动力技能差,科技知识和商品意识淡薄,只能从事脏、乱、差等工作,打工形式多以临时工、短期工为主。村里缺乏致富能手和发展示范带头人,导致了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经济效益低。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之一。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借助“中国·靖宇首届长白山道地药材交易会”契机,把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不断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二次受益,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二)强化劳动力再就业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加快脱贫步伐和减少贫困人口的新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雨露工程”等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强化乡村旅游业发展意识。结合红色旅游和仁义旅游景点,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主题,着力打造采摘园、家庭旅馆和庭院建设等,推动旅游业及附属产业的发展步伐,改变农村单一的收入模式。
(四)强化教育扶贫的意识。政府应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加大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配备力度,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执行和实施,防止学龄儿童中途辍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杜绝“等、靠、要”惰性思想的存在。
(五)强化资金保障体系。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坚持整合资金用在“行业、贫困村、贫困户、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救急难、产业”的六个原则,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益,确保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