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一网搜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分析
破解融资瓶颈助力临江市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许永芳   发布时间:2017-08-23   收藏

  近年来,临江市围绕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新路子,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构建“五大产业”产业体系,加快汇聚新动能,创新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着力破解融资瓶颈,促进了金融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使金融资源更好的服务县域经济,有力地支持了临江经济的发展。

一、临江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2016年,临江市实现生产总值101.8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7.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54.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39.7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9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1亿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增长10.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8元,增长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8元,增长6.6%

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2.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9亿元,增长10.6%,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5.52亿元,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5亿元,增长2.4%;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64亿元,增长20.1%;教育支出3.33亿元,增长0.1%;节能环保支出0.95亿元,增长29.0%。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临江市金融助力县域产业发展情况

(一)县域金融发展情况

截至2016年末,临江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其中,中央银行有人行1家、政策性银行有农发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有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有农商行和蛟银村镇银行2家,共有38个营业网点,其中农村营业网点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571人。

保险业金融机构14家。其中,人寿保险公司7家,分别为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幸福人寿、生命人寿、人民人寿;财产保险公司7家,分别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安华财险、安邦财险、人寿财险、阳光财险,共有营业网点14个,保险业从业人员275人。

小额贷款公司3家,分别为临江市龙泉小额贷款公司、临江市华烨小额贷款公司、临江市润林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有2家,分别为临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临江市华烨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二)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情况

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612月末,临江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首次突破100亿大关,各项存款余额108.4亿元,较年初增加30.7亿元,同比增长39.5%;各项贷款余额36.7亿元,增加6.4亿元,增长21.3%。从贷款结构上看,住户贷款11.1亿元,下降2.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5.6亿元,增长7.1%。年末涉农贷款18.4亿元,较年初增加5.5亿元,增长7.1%。金融存贷比为33.9%2016年,临江市货币存贷数据快速增长,存款大于贷款71.7亿元,充分说明了临江市为一个资金净流出的地区,融资环境并不宽松。全市两家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率较上年平均下降约1个百分点,利率水平有效降低,惠农信贷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金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6年,临江市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57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301万元,上缴税金5848万元。其中,农商行上缴税金5475万元,占金融业上缴税金总额的93.6%

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临江市金融系统通过现场、微信、网站等大众化媒体,大力宣传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优点和便利,让更多民众了解现代化支付工具,亲身体验其优势与便利性,转变传统结算观念,营造非现金结算的良好氛围。各金融机构积极加强自助机具布放,拓展用卡渠道,实现自助服务“一卡通”,建立“刷卡无障碍”工程,不断优化支付服务环境。截至12月末,全市共布放自助机具68台,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145个,自助设施实现了1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信贷资金投入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2016年临江市金融机构累计向企业投放贷款4.29亿元,同比增长28.6%

三、临江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临江市各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努力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的融资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要素短板依旧突出。

(一)金融支撑体系不完善

支持县域经济相配套的金融服务,必须以完善的金融政策为基础。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结构、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升级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等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工业经济旧三样“煤、林、铁”面临转型,新“五样”又急需财政资金支持,财政支持乏力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主要显现在: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支持力度相对较弱;金融产品单一,在支持形式上基本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缺少其他多样化的金融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县域金融市场贷款政策收紧

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流动性收紧,银监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更加严格,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一步压缩。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额以上收,信贷门槛提高。企业提供担保抵押难,销售额小,负债率较高,达不到银行信贷要求。

(三)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公共财政对商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激励导向作用不足。目前,除了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进行一定的贴息和补偿外,公共财政对支持县域经济的商业金融基本上没有相应的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足。

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缓慢。目前,临江市只有两家国有资产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本金少,无法满足县域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贷款担保需求。

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风险大、回报率低,与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润的目标相悖。与之相适应,小额农贷也呈现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加之农业政策性保险还在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开,农业贷款的风险得不到保障,影响了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贷款抵押评估、登记、担保手续繁琐,费用过高。企业办理土地、房产等抵押贷款,登记时间长,担保机构资本低,贷款保证金需从企业贷款中扣存,这些都变相增加了贷款难度。

(四)贷款信用体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到位、不规范,财务状况透明度低等问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底、银行缺乏对企业信息详细了解,审查的难度增大,监督成本过高,在主观上不愿轻易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县域诚信体系不健全。一些经济主体诚信观念淡薄,中小企业欠帐、农户拖欠等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农村债权保护制度和信用监控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融资主体的融资困境,致使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陷入恶性循环。

四、金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银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通报经济、金融情况,研究协调解决银行、企业之间的有关问题。建立完善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按月对企业项目融资需求进行摸底统计,统一向金融机构进行筛选推荐。积极衔接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项目推荐情况,进行专题或单项对接,努力协助融资需求项目取得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到企业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努力给予信贷支持。

(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

针对临江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办和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商业圈融资、产业链融资、企业群融资,提高企业贷款覆盖率。加快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量身定做符合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满足各类客户群的融资需求,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和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根据中小微企业“短、频、急、小”的特点,适当降低融资门槛,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延长还款时间。可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特点,申请贷款一次性审批,授信额度的期限延长到二至三年,期间只要不突破限额,可随时申请、随时贷款、随时还款,通过还贷的灵活性,减少企业申请贷款的时间成本和费用,为企业提供便利,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投融资环境,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贯通政银企沟通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人民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尽快建立新项目和优质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库,在政府网站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供定向查询服务,畅通银企沟通渠道,增强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按银行发放贷款条件,整合新项目及优质中小企业相关部门信息,定期推介给金融机构。

初审:    复审:    终审: